[緊急更新] 想不到這文章寫到一半就發生大地震,然後新北市防災中心網站也掛了…
這幾年很多人應該都有注意到市區多了很多「防空避難所」貼紙,並會告訴你是在前方多少公尺,有些好奇的人可能會想試著照著貼紙指示找到防空避難所,會發現有的很好找,有的卻很難找。你知道嗎?其實防空避難所並不能拿來震災和水災避難喔,不同種類災害會有不同的避難所喔!
防空、防震、防水都不同,還有海嘯、防坡、核災及毒災避難所
避難所因應的災害不同,會選擇的位置也不相同,例如防空避難所是為了防止空襲,因此會選擇較堅固的房子的地下室為主,但是地下室如果遇到水災或地震反而是最不適合躲的地方,因為可能會淹水或是崩塌,淹水時可能要往地勢較高的地方跑,而地震可能要往低樓層的平房,學校通常是淹水或地震比較適合的躲避處,而且防水避難所還要避開淹水潛勢區,可能又比防震更嚴格。
除了以上三種以外,還有的縣市有海嘯、防坡、核災及毒災避難所,不同的避難所內可能也有不同的種類物資,所以並不是隨便記得週邊的一兩個避難所就夠了,遇到不同的災害可能要躲的地方都不一樣。
各種避難避難所資料分散又混亂
在整理資料時,發現防空避難所跟其他種類避難所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防空避難所是由內政部警政署的民防指揮管制所管理,可能是警政署跟各縣市的警政單位比較有密切關係,因此警政署有一個統一的平台,利用 Google My Map 顯示各縣市的防空避難所位置。至於其他種類避難所因為是由各縣市的災防指揮中心管理,而災防指揮中心大部份是消防體系,因此其他避難所就缺少統一平台,是由各縣市自行公布管理。
防災地圖公布方式又不盡相同,例如新北市是建立一個地圖平台,地圖捲到哪裡就可以看那一帶有哪些避難所。而其他縣市大部份都是針對村里公布該村里的「防災疏散避難圖」,有的縣市會分出地震和水災避難圖,有的縣市會有中英文版本,有的縣市會在地圖上增加建議避難路線,有的縣市會加上淹水潛勢資訊。
而且縣市也不一定統一放在一個地方,例如台北市、台南市等,就是先連到各區公所網站,再由各區公所分別公告裡面的村里,而每個區公所可能公布的格式和標準也都不一樣。也造成了想要大量收集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以上講的都是「防災疏散避難圖」,他是一張人工產製的圖片,那我們有資料可以用嗎?消防署有公布一份避難收容處所點位檔開放資料,裡面有 5,973 筆防空避難所資訊,並包含經緯度等資訊,以及避難所的用途,這份資料就算滿完整的,不過還是有些問題,有許多避難所的經緯度都標點錯誤,許多都跑到海上去了,甚至還有跑到非洲去的,也因此 chewei 還辦了一個臉書活動叫「把海上的避難收容處所搶救回陸地」,想要修復這些資料,也因為資料錯誤的關係,有人去政府資料開放平台詢問,結果得到這份資料是由「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提供,就覺得更奇妙了,為什麼不是消防署負責整理呢?
怎麼樣是比較好用的資料呢?
剛剛講了這麼多公布方式,可以簡要成四種公布方式:
使用 Google My Map 公布(警政署防空避難處所)
使用自建地圖平台公布(新北市災防中心)
使用 PDF 或圖片公布村里簡易避難圖(其他大部份縣市災防中心)
以開放資料公布點位(消防署)
我覺得四種方式並沒有誰最好或誰最壞,都各有優缺點。
Google My Map 的優點是簡單好用,可以事先下載進 Google Map,流量可以轉嫁給 Google 負擔,但是缺點是無法簡單匯出點位資料再利用,另外假如是遇到戰爭我國連外網路被封鎖的話,Google 相關服務也可能無法使用(所以警政署用 Google My Map 公布防空避難所資訊反而變得有些奇怪)(2024年4月3日大地震就遇到很多地方中華電信網路都中斷無法使用,此時可能 Google My Map 就無法使用了)
自建地圖平台的優點是可以確保不依賴外國服務,如果遇到連國外網路掛了也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假如遇到因災害斷電斷網時,這些平台可能也無法連上使用。(2024年4月3日大地震就遇到本平台因太多人使用而掛掉)
使用 PDF 或圖片的好處是平常可以截圖或列印出來備用,遇到災害時就算沒電力也可以看,而且圖檔可以承載更多有用的資訊,例如建議逃生方向,淹水潛勢區或土石流潛勢區等資訊,可以鼓勵各住宅都印一張貼在一樓。缺點就是難以再利用,就只能拿來看而已。而且也很吃圖片的設計排版功力,設計的不好可能就很難用。
使用開放資料可以拿來加值應用,讓民間做出更多有創意有幫助的應用,並且可以依使用者需求動態提供資訊,但是缺點就是他無法直接被民眾使用,必須要有足夠的開發人員把他轉化成好用的介面。
所以其實我覺得政府應該四種方式都使用,因為四者都可以用在不同情境,但是可能都要有些調整。首先 1 和 4 也許可以合併成以 KML 公開資料,並用 KML 匯入 Google My Map ,這樣子可以讓使用者既能拿到原始資料又能夠在 Google My Map 使用。而自建地圖的部份也許可以由消防署全國統一一個平台,而不是只有新北市使用。至於 3 的 PDF ,需要有一個中央平台,可以直接下載全台灣所有村里的簡易避難地圖,並且一個村里一個 PNG 或是 HTML 檔案而非使用 PDF ,因為 PDF 在 Andorid 無法內建直接開啟,而一次提供整個鄉鎮又會讓想找特定村里會很難找。另外開放資料的部份希望也能夠把土石流、淹水潛勢以及避難方向等資訊匯入,如此一來民間也可以自行開發更好用的避難資訊 App 。更重要的是應該把全台灣的資料統一公布,不該再警政公布防空消防公布防災,讓人民還要去兩個不同的地方下載。
最近數位韌性松在做什麼呢?
數位韌性松從去年十月開始到現在一個月辦一次,主要就是想讓各種對提升台灣數位韌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協力做提升台灣民防能力或是災防應變能力的專案,像是有中研院的團隊正在進行的 Together We Connect in Mesh ,目標是想要建立便宜輕便也能去中心傳輸資訊的設備,讓台灣在基礎建設中斷(如手機基地台或是光纖網路),有替代的網路選擇。也有人在研究盤點哪些網站在台灣連外海纜被中斷時是無法存取的。
而我最近幾次則是在進行避難所的整理,考量到假如發生戰爭或是地震時,是有可能遇到連國外網路或是國內斷水斷電的,那麼再多有用的資訊被放在網路上可能也是沒有用,因此我想要整理好資料,讓這些資料可以更簡單的被離線使用,而其中的「簡易疏散避難所地圖」我覺得就是一個簡單有用的資源,可以讓你知道你住的地方附近防震防水避難所在哪。政府自己現在沒有把他集中化放置,那我就來工人智慧集中化吧!我寫了十幾個爬蟲,爬了十幾個不同縣市鄉鎮格式的網站,並且把避難地圖的 PDF 拆解成一頁一頁的 HTML ,最後把他拆解成以村里為單位,並且有標示他是中文還是英文,是水災還是震災,如此一來你可以更快速找到你的村里資訊,不需要去一個幾十頁的鄉鎮檔案找你的村里在哪。目前成果可以參考這邊。
下一步就是希望能把這些結構化資料,結合 PWA 技術,把他變成離線 APP ,只要在平常把他打開下載一次,然後每年萬安演習時記得打開他一下,讓他把資料更新到最新版,之後就算沒網路也有充足的防災資訊會在你手機裡,他會包含你住的村里附近的避難地圖以及許多防災所需知識,這樣子也就能提升我們的數位韌性了!
我自己的防災規劃是什麼呢?
以我住的板橋為例,應該沒有土石流、核災或毒災風險,因此就先不考慮這些。水災的話我住的還算高樓,因此躲在家裡就好,平常家裡還是要記得備點食物和水以防萬一(然後可以每月的數位韌性松前盤點一下有沒有快過期的,水的話可以倒去洗衣機洗衣服,食物就拿去數位韌性松跟大家吃 XD)。如果震災的話就看地震強不強,不強的話還是躲在家裡就好,反正現在鋼骨建築都還算堅固,但是如果地震真的太強,還有餘震疑慮,擔心自己的房子可能有崩塌可能,那就還是趕快把貓貓放進外出籠,帶出去到家附近的空地以防萬一。
那如果是遇到戰爭的風險該怎麼辦呢?其實我是沒有想要躲去防空避難所的,根據這次烏克蘭的一些經驗,現在鋼骨建築比我們想的堅固很多,如果被飛彈直擊的話,並不會倒成廢墟,而頂多是被突破一到兩面牆,大概一個一層樓高度的洞而已,因此真的遇到防空警報,我會選擇躲進家裡對外隔比較多牆的房間,除非剛好是我家外牆被直擊,不然如果就算打到我家樓上或樓下的牆面,我家應該都還是安全的。我可以在家裡存放夠多的物資確保撐過幾天,但是如果是躲在防空洞可能就沒有充足的物資了。
專案推廣~ WaytoSafety 隨時隨地知道避難場所位置 Shelter Map (Taiwan, Japan, Korea)
https://g0v.hackmd.io/@waytosafety/home/